啟程
🌄

啟程

Created
Feb 12, 2025 06:11 AM
文字
Done
圖片
Done
No.
1
備註
交換期間,對我來說像是有意識地創造新體驗、察覺新事物的過程,某種程度活進了世界上某一處人的日常裡,由自己在新奇的狀態下創造線性標記,讓時間延長。一點一點共寫下了五萬多字,看到總計的數字我也嚇了一跳,每日寫下多半是關鍵詞或小篇雜記,有時候感受突然間可以相連比擬或累加,進而構築成以下這些文字。
 
#1 交換日子

在捷克交換的 150 個日子,不長也不短,還記得公佈交換結果的時候,我正在上課,看到自己上了第一志願的國家,下課立刻衝出教室門外,打給媽咪,告訴她這個好消息。好消息是於我而言的;對她來說,她擔心我真的能夠一個人在異地生活嗎?她的擔心其來有自,但絲毫沒有表現出來,而是用著她一貫支持我的語氣恭喜我。
這些是我後來才知道的,因為從捷克回來後她才說:「我發現妳去做妳喜歡的事、過想要過的生活,想到我,和我視訊講電話,做我的眼睛,我反而覺得比長大後更常看到妳,看到妳平安,彷彿沒有離開我身邊一樣。」媽咪選擇不把自己的擔憂形於色,讓我能夠心安自在地翱翔,她是以何等的愛在愛著我,太深又太過平實,我知道自己永無法予以相等回報,可是我愛妳,謝謝妳無條件愛我育我。
因為有寫日記的習慣,把在交換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,我不會逼自己每天寫,是因為故事有趣我才寫;是因為想要記得我才寫;是因為那是我安放情緒的方式我才寫,文字是承載故事的載體,豐盈故事的重量,藉此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。
超市裡的商品標籤上是陌生的捷克文,只會日常對話的我,還是每次都要拿起手機拍照翻譯,但我不再像在臺灣時,倚賴他人的評價做選擇,我看到想吃的,依照自己的意願購買,不好吃就苦笑一下;買到好吃的覺得自己幸運,下次回購。對覺得很多事情都有標準答案的我,突然像是鬆綁了某種習慣開關,徹底了解一件事:真正體驗到的才是自己的,別人說的並不全然算數。
其實交換的生活和我在臺北沒什麼不同,我一樣很享受一個人到處晃晃的感覺,要回臺灣的那一天早晨,退了房,搭上電車到 Pardubice 火車站,再搭上火車到布拉格火車站,又搭機場快線到布拉格機場,熟稔不急切地慢慢來,沒有焦慮,只有平靜。一路上望向屬於捷克的紅瓦街景,那一刻,我覺得像是擁有了第二個由自己所定義的家。
這 150 天裡,發現珍惜國外生活和懷念臺灣日常其實是同一件事,只要心裡有家的底氣,新奇和孤單可以並存,也不會消磨意志。不過我不確定是否因為積累的時間線不夠長,我才能這麼放肆地說出這番結論,至少先這樣吧。
走進新踩點的咖啡廳,點杯熱可可,我還是像在臺灣一樣,不喝咖啡。嗯,似乎有那種不論在哪裡都不會改變的習慣;感受著歐洲的電車平穩又安靜,想起臺灣的路況和搖搖晃晃的公車,突然一瞬間不確定自己回臺灣是否可以再次適應路上的顛頗,過幾個月後再反過頭來告訴自己想多了;走在歐洲街道上繃緊神經,那種深怕被偷走東西的恐懼,讓人懷念起臺灣讓人感動的治安,而之前的我是這麼習以為常;學會當遇到困難時,不再害怕尋求幫助。在陌生的國度,長出了新的勇氣;在歐洲一個人面對更多孤單和選擇的不確定性,突然意識到,怎麼在臺灣的獨立好像是假的,因為人身在臺灣,我背後永遠有家人撐腰,那是底氣,也像是某一種掙扎;學會更瀟灑地再見和道別,真正走過一遭,體驗到再怎麼美好的時光終會結束,而人終得回歸日常,再走向下一個高潮或低谷。
2023.09.12 - 20240208,歐洲、捷克、Pardubice、我,再見,再見。